凡古刹名寺,大都隐藏于深山远林,
山以寺灵、寺以山名。
如今的罗汉寺,周围商业环伺,
高楼大厦和脚手架林立。
罗汉寺就像一座孤岛,
屹立在灯红酒绿、纸醉金迷的解放碑一隅。
一扇朱门,隔绝红尘,
门内幽雅,门外繁华,
一如魔幻的山城重庆,
显得如此混搭。
大隐隐于市,
在罗汉寺得到了最好的诠释。
滚滚红尘中遗世独立的罗汉寺
罗汉寺位于解放碑小什字,是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庙之一,重庆市佛教协会就设在这里。在江北坐轻轨六号线,从小什字站六号出口出来,就到了罗汉寺的山门口。
看到山门外的窨井盖,脑海里瞬间浮现出电影《疯狂的石头》中的经典桥段。自从2006年《疯狂的石头》在此取景后,罗汉寺的名声就更加响亮了。
电影《疯狂的石头》中的窨井盖
有种说法是罗汉寺始建于唐中宗景龙三年(709年)。传唐玄奘归西后,弟子们四处散去,其中一个弟子不远千里,翻山越岭来到重庆,在此结庐修行,传经弘法。
“唐朝说”在清代大咖龙为霖的《募修藏经阁引》中得到了印证:“环古刹带清池,径从石罅中入,自唐以来,殿阁崔巍,迥出尘表。”
历史上的罗汉寺比现在大得多
罗汉堂的盛衰,
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罗汉寺的荣枯。
一道山门,隔开两个世界
抗日战争时期,1940年7月,罗汉寺被日机轰炸,寺院化为一片焦土,仅存大山门和古佛岩石刻群像。旋即,二十多个僧人冒着日军的炮火,开始在废墟中重建罗汉寺以及罗汉堂 ,到1947年,在宗仙法师主持下,大殿、藏经楼、罗汉堂和山门牌坊等得以恢复。
文化大革命期间,红卫兵闯进罗汉堂,将五百阿罗汉打得粉身碎骨,甚至连安置罗汉像的基座也被撬得七零八落。有人及时赶到,阻止了一场更为彻底的毁灭。这段流传于民间的往事,罗汉寺的信众更愿意相信:这是菩萨显圣。
1986年5月1日,罗汉寺迎来了千年历史中的又一次盛典。经过两年的重塑,罗汉堂再次开放。在当天为五百罗汉开光举行的法会上,来自四川诸山的长老、佛教信徒三百余人,在当时四川省佛教协会会长、成都文殊院方丈宽霖法师的主持下,共同祈愿佛法永存、世界和平。
罗汉寺历经千年风雨,屹立不倒
在罗汉寺大山门内右侧,有一个明碑亭,里面有明代碑刻两块,一块刻着“西湖古迹”四个字,另一块是“三诗碑”。
“西湖古迹”石碑高2.1米、宽1米,明代天启三年(1623年)由重庆知府余新民题,户部侍郎倪斯蕙书。经过近400年的岁月雕琢,石碑字迹已经模糊不清,但仍依稀可辨。如今,这块明代碑刻已经被玻璃罩保护起来了。
玻璃罩里的“西湖古迹”石碑
西湖,又名“西湖池”。龙为霖在《募修藏经阁引》一文中的藏经阁,就在西湖池畔,可惜西湖池早已消失,荡然无存。
据考证,西湖池的范围大概在现在的罗汉寺及外面的消防队、大公路及家乐福一带。据民国版《巴县志》记载,西湖池“旧基东至玄天宫岩坎,南至飞仙观,西至藏经阁石岩,北至治平寺。池中心周围五十一丈,长十五丈,宽十丈五尺有奇。”
据此折算,西湖池大约长50米,宽35米,面积近3亩。但这只是池中心的面积,实际面积应该远不止这点。根据文献记载的占地范围和现场情况(“池中有台,四通小艇”)推断,湖中间有亭台楼阁,四周还可以划船,应该有数十亩甚至上百亩。
这个西湖池的来头可不小,据民国版《巴县志》记载:“西湖池,古名澹泉,明太师蹇义贮御赐太湖石故园也。”原来,西湖池是明朝太师蹇义修的,他把皇帝御赐的太湖石运回重庆后,修了这个西湖池,用来贮存太湖石。西湖池的水来自石壁上的一眼泉水,叫澹泉。
由于蹇义曾经当过吏部尚书,吏部尚书又称“天官”,所以他又被称为“蹇天官”。明宣宗时,皇帝朱瞻基赐府第于蹇义故里重庆,名为“天官府”,现在渝中区还有天官府、蹇家桥、蹇家巷等地名。
“西湖古迹”石碑上的几个字,是户部侍郎倪斯蕙写的。倪斯蕙(1568年-1642年)也是巴县人,他从小也是个学霸,被左邻右舍笑为书痴。倪斯蕙在西湖池边修建了西湖精舍,办了一个书院——“西湖大社”,也即“西湖社”。
一直到清初,西湖依然存在,后干涸淤塞,逐渐消失,距今已经两百多年。罗汉寺中保存有龙为霖(康熙四十五年进士)的一首诗,题目就叫《西湖池》:“只今无点水,犹竞说西湖。胜社几时复,长怀倪大夫。”
西湖池干涸后,原址被填埋,建起了二郎庙、龙王庙等大小庙宇,如今只剩下罗汉寺了。
如今,西湖池已经消失,唯有西湖池边的罗汉寺默默地见证着重庆母城的千年变迁。很难想象,这里曾经有岩有洞有湖,只有从罗汉寺旁边的治平寺巷、罗汉寺街等古老街名中,还能依稀找到一丝旧日的痕迹。
本文编辑:张小佳
本文由【微渝中】编辑发布
图文资料来源于老猪说事微信公众号、百度百科
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,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。
已经被高楼大厦包围了,庆幸的是没被强拆
假如不被破坏挤压多好